【明報專訊】談及食白果,有人或會愁眉深鎖:「出賽 最怕食白果」、「偶像頒獎禮不要食白果」、「足成朝的士都係食白果」……白果同時以「銀杏」之名在飲食界、中醫藥界立足,它以純潔白色的外表掩蓋其毒性 一面,多食豈止無益,更會令人痛苦萬分。但適量食用,則生保健之效,這位「雙面人」孰正孰邪,在乎你怎用! 白果敷面去皺紋 白果又名銀杏,是銀杏科植物銀杏的乾燥種子。銀杏樹 為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,早於一億多年前已遍佈地球多處,所以一般認為食用白果,歷史久遠,更有「活化石」的美譽。註冊中醫師葉英良表示,白果 性平,味甘而帶微苦、微澀,具有斂肺氣、定痰哮、縮小便、止帶濁等功效。臨亦常用於咳嗽、哮喘、夢遺、赤白帶下、小便頻繁、腎氣虛、肺結核等。白果除可 吃得健康,亦可敷出美貌,白果含豐富鐵質、蛋白質、鉀等,有助促進血液循環,除減少面部皺紋、手腳乾紋,亦有助消除酒渣鼻。用法是將生白果去殼搗爛,塗敷 於面部、手腳患處等約數分鐘,最後加上小量橄欖油敷數分鐘,然後以清水洗。但最好先敷少許在肌膚細嫩的部位,觀察有否出現皮膚過敏才敷上面。 食白果中毒時有所聞 所謂「過猶不及」,飲食亦不例外。古人對白果「正邪」特性早有認識。明代李時珍《本 草綱目》中,對銀杏有這樣的記載:「其氣薄味厚,性濇而收,色白屬金,故能入肺經,益肺氣,定喘嗽。其花夜開,人不得見,蓋陰毒之物,故又能殺蟲消毒,然 食多則收令太過,令人氣壅臚脹昏頓。」 早於元代的《三元延壽參贊書》亦記載:「白果食滿千 個者死。」又謂:「昔有飢者,同以白果代飯食飽,次日皆死也。」日本文獻中,1709年便記載了食白果中毒事件;又,上世紀三十年代,日本糧食短缺,很多 人因以白果充飢而中毒。在中國,食白果中毒的事故也時有所聞。白果之毒,不可小覷! 白果所含的銀杏酸、銀杏酚等有一定毒性,不能生吃,即使熟食也不宜過多。葉醫師說:「每天食用白果的數量應為10粒或以下,過量會引起腹痛、發燒、嘔吐、抽搐等症狀。而外感與濕熱熾盛人士、孕婦皆不宜食用,小孩也不宜多吃。」 止咳平喘治尿頻 白果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產,每年4至5月開花,秋季採葉,秋後採仁。揀優質白果,以其 外殼白色、種仁飽滿色黃為佳。而白果更有鮮白果、熟白果、煨白果等分類。葉醫師說:「鮮白果指新鮮的白果,在街市或超市有售,用作煲湯或炒均可;熟白果 即曬乾後的白果,在街市或中藥店有售,多用於煲湯或煲藥;至於煨白果則是經炮製的白果,只在中藥店出售,多用於煲藥,煨白果對治療小便頻繁尤佳。」 適逢秋冬,葉醫師特別介紹4款白果食療湯水供參考,但服用前宜先請示中醫,了解個人身體狀是否能夠配合。 次文化解讀:白果=空白的結果 Q:「食白果」一語從何而來? A:坊間有傳,白果殼呈白色,代表一片空白,故一無 所獲便叫做食白果;亦有謂吃白果易嘔易瀉,吃了瀉了,等於白吃。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則認為,白果乃從廣東話的音與意引伸出來,代表「空白的結果」,這俗語 在民間已流行多時,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《廣州日報》輯錄不少廣東俗語,「食白果」亦榜上有名。 ※如有任何飲食問題,歡迎電郵至mywong@mingpao.com 文:優記 圖:陳淑安 協力:葉英良註冊中醫師 編輯:黃敬安 |
http://ol.mingpao.com/cfm/prod19.cfm?File=20071211/prc04/vea1.txt#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