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養生十六宜(Fong)(TW)

 

吳宏乾醫師  高雄醫學大學副教授   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針灸科主任

 

養生十六宜 --- 健康長壽操  (醫宗金鑑-勿藥元詮)

 

 

  髮宜多梳    面宜多擦   目宜常運    耳宜常彈

 

  舌宜抵顎    齒宜數叩   津宜數嚥    濁氣常呵

 

  背宜常暖    胸宜常護   腹宜常摩    穀道宜常撮

 

  肢節宜常搖   足心宜常擦   皮膚宜常乾沐浴   大小便宜閉口勿言

 

髮宜多梳

 

  作法:   每天早、中、晚各一次,每次1-3分鐘。選用梳子要合適,梳齒太尖,容易劃破頭皮;梳齒太密,容易夾著頭髮;梳齒過疏達不到梳理和清潔的目的。另外,梳頭動作宜輕,速度宜緩,以舒暢為宜。

 

  功效:  對於腦細胞,可延緩大腦衰老,調整血壓,預防腦中風;對於頭皮及毛髮,可營養頭皮進而支持頭髮的生長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 髮為血之餘    頭髮能反映腎氣的盛衰  頭為諸陽之會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利用加強對顏面和頭皮的摩擦,通過神經反射作用,進而促進改善血液循環,增強細胞的營養及氧氣供給,促進細胞新陳代謝。

 

面宜多擦

 

  作法:  將雙掌相互摩擦至發熱,然後趁熱將雙掌緊貼面部,上下摩擦兩面頰,搓摩至發熱為止。為便於搓摩,可在面部塗少量油脂。

 

  功效:  局部-斑點、痤瘡的產生,並利於除皺   
 全身-行氣活血,疏通全身經絡,平衡人體陰陽,增強臟腑功能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   頭為諸陽之會




  中醫的整體觀-經絡學說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    在面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加強新陳代謝,細胞得到充分的營養和氧氣,並有利於清除皮膚排泄的廢物,防止代謝廢物的累積

 

目宜常運

 

  作法:  李 美紅的理視健眼操「第一節,雙眼向左上左下看,五秒;第二節,雙眼向右上右下看,五秒;第三節,雙眼向左向右看,五秒;第四節,雙眼順時針轉著看,二拍轉 一圈,五秒;第五節,雙眼逆時針轉著看,二拍轉一圈,五秒;第六節,用力閉眼,再用力睜眼,五秒;第七節,雙眼微閉,按摩眼球,五秒;第八節,閉眼叩齒1-2分鐘。」

 

  功效:  調節視力疲勞,預防視力減退,並可預防白內障等眼疾

 

  中醫理論《靈樞·口問篇》中提到:「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

《靈樞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。」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     刺激神經傳導,加速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流、促進血液循環,加強局部代謝

 

耳宜常彈

 

  作法:  其一:   雙手掌輕握雙耳廓,先從前向後搓,再從後向前搓,使耳廓皮膚略有潮紅,局部稍有烘熱感為度,切勿用力過度,每日早、晚各1次,搓後頓有神志清爽、容光煥發的效果。

   其二:  用兩手掌心掩耳,靜心,手指彈擊後腦十次,然後突然張口(此十二段錦,鳴天鼓法)

 

  功效:  促進耳朵血循,並透過生物全息刺激達到   調理臟腑、補腎強身、延年益壽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  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而耳為腎之外竅

   西醫觀點     生物全息律

 

舌宜抵顎

 

  作法:  口唇輕閉,牙齒相扣,舌尖即會自然抵住上顎和上牙齦之間,此處即為齦交穴,不可將舌尖翹起用力抵住上顎,否則即成為內景功夫的“反鎖鵲橋關”,而不是“搭鵲橋”。

 

  功效:  幫助食物消化,殺死微生物,維護口腔衛生.   陰陽平衡,有助於身體健康,延緩衰老

 

  中醫理論    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   刺激唾液腺分泌

 

齒宜數叩

 

  作法:

  其一:上下牙齒輕輕相叩,每次15-30次,每日3-5遍。(此道家,鳴天鼓法)

  其二:用中食二指輕叩牙齒15-30次左右。

 

  功效:  預防牙病和牙齒過早脫落  補益骨氣,強腎固精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  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    叩齒能對牙周組織進行機械性刺激,促進牙齒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,並興奮牙神經和牙髓細胞增生,因此可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,使得牙齒及其周圍組織堅硬穩固

 

津宜數嚥

 

  作法:  先用舌舔上顆,就可以刺激唾腺分泌,待唾液滿口,然後咽下之。如果結合叩齒法同時進行,則唾液分泌會相應更多。咽一口唾液約3毫升左右,接連咽下唾液三十六口,總約有一百毫升左右。

 

  功效:  促進消化吸收,灌溉五臟六腑,滋陰降火,生津補腎,潤澤肌膚毛髮,滑利關節孔竅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  脾為涎,腎為唾    《紅爐點雪》:「津既嚥下,在心化血,在引明目,在脾養神,在肺助氣,在腎生精,自然百骸調暢,諸病小生。」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   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幫助消化,溶菌酶有殺菌的能力

  唾液中的過氧化氫酶、過氧化物酶和Vit.C等能夠有效地減低致癌物質的毒性

  唾液中還含有腎上腺皮質素、昇血糖激素、反應性胰島素等活性物質可調節免疫功能,增強細胞活力

 

濁氣常呵

 

  作法:  通過呵、呼、呬、噓、吹、嘻六字訣的功法,清晨醒來後,莫急忙起來,先在床上做50次逆式呼吸—吸氣時,提肛、縮陰、收腹、擴胸;呼氣時縮胸、鬆腹、松肛,悠長自然,一氣呵成。

 

  功效:  吐納法,吐出臟腑濁氣、病氣,吸入天地清氣,補益臟腑。

  心肺功能,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

 

  中醫理論

 1)天地清氣與營氣合成宗氣,推動血脈運行濡養周身

 2)引地陰之氣循陰經上升,以盈血脈;

 3)調理脾胃功能,則氣血來源充足,使得氣血雙補;

 4)呵可補心氣,呼可培脾氣,呬可理肺氣,噓可平肝氣,吹可補腎氣,嘻可理三焦氣;

 5)中醫五行相生法則

 6)後天的宗氣、營氣、衛氣充足,可補先天元氣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   增加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,可提高代謝機能、改善體內環境。提高呼吸頻率、換氣量,很快排淨肺臟內的濁氣,減緩老化過程;同時腹部肌肉急速放鬆、收縮,可按摩腹部而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

 

背宜常暖

 

  作法:1)曬太陽多曬背部;平時穿一件羽絨背心、皮背心,對暖背大有好處。(2)晨練時,出汗後應及時用毛巾把背部擦幹。(3)最好坐有靠背的椅子,如果在椅子上坐得太久可把膝蓋放得比臀部高一些,以減少脊柱所受的壓力。(4)若背部受涼或患感冒後,背部刮痧則是一個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措施。

 

  功效:避免被度受寒,外邪入侵,使陽氣暢達全身,達到增強免疫力、防病、治病的功效。

 

  中醫理論    背部為陽中之陽

  在經絡學說上具有的經脈有“陽脈之海”稱謂的督脈,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,以及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,主一身之表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   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神經,當背部受冷時,除能導致因寒凝造成氣滯血瘀而腰酸背痛外,還可通過脊神經影響全身

 

胸宜常護

 

  作法:  保暖、捶胸、拍胸、擦胸

 

  功效:  胸部為重要臟器所在之處,另外許多五臟六腑之募穴在胸腹部,故須特別防護保暖,以防外邪或其它因素的損傷。  活絡疏經,行氣活血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  胸中大氣亦稱宗氣,主一身之氣  胸部有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任脈等諸多經脈循行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    功能包括了心、肺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全部功能,並包括了胸腺等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在內的部分功能。

 

腹宜常摩

 

  作法:  可選擇在臨睡前及起床前進行。方法是排空小便,取仰臥姿勢,做順時針方向按摩,由臍部逐漸擴大到全腹,然後縮小按摩範圍,回到臍部。此後,依前面的方法做逆時針方向按摩,次數不限。

  摩腹不宜在過饑或過飽時進行。如腹內有惡性腫瘤、闌尾炎衣腹膜炎等疾病患者,不宜做摩腹。

 

  功效:  預防及解除便秘、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、後天腸胃功能,改善脹氣、消化不良、防止腸胃功能紊亂。輔助減肥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 《厘正按摩要術》:「胸腹者,五臟六腑之官城,陰陽氣血之發源,若欲其臟腑如何,則莫如診胸腹。」

 

  西醫觀點     增加腹部內外的血流量,強壯胃腸及腹部肌肉及增進淋巴循環,使得消化道的分泌功能活躍,胃腸蠕動加強

  揉腹可使胃腸道黏膜產生足量的前列腺素,防止胃酸分泌過多

  刺激末梢神經,並使腹部血液循環暢通,增加局部代謝

 

穀道宜常撮

 

  作法:  站、坐、臥均可進行,進行時全身放鬆,將臀部和大褪夾緊。吸氣時致腹,提收會陰,如忍火便狀;呼氣時收腹。救松肛門。如尿小便狀。一提一松為一次提肛運動,20- 30次為一遮,每日可做2-3

 

  功效:  預防慢性婦女二便失禁,男性前列腺炎,治療痔瘡等肛腸疾病。防止痔瘡的生成;還可促進腸蠕動,預防便秘

 

  中醫理論    肛門處於督脈之端,督脈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

 

  西醫觀點    使肛門肌肉及周圍組織在收縮及放鬆的過程中,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,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,加速靜脈血回流

 

肢節宜常搖

 

  作法:  每天做兩次暖身操,要求動作規律,如甩手甩腳外丹功、太極拳暖身操,或四肢伸展體操。

 

  功效:  鍛練四肢關節、預防退化、促進全身臟腑氣血運行,以強化體質。

  改變肺活量及心臟功能,促進血液循環

 

  中醫理論    導引動作

 

  西醫觀點

 1)可消除過度的肌肉張力,並促進全身血液循環,加快代謝產物的排除。

 2)加大關節間隙,有利於關節滑液的潤滑。

 3)伸展關節周圍的韌帶、關節囊、滑囊,增大關節活動範圍。

 4)長期鍛煉下,可提升神經對肌肉活動的支配能力,進而增強肢體的靈活度

 

足心宜常擦

 

  作法:  擦足心的重點在湧泉穴,該穴位於腳掌中凹陷處。摩擦的方法有幹搓法和水搓法。幹搓法即將足心上翻,用一手握足,一手摩擦,兩側輪換進行,摩擦到足心發熱為止。水搓法,即將兩腳浸入溫水中,略停片刻,用兩手分別握住兩腳,以大拇指搓足心湧泉穴,連搓100次。

 

  功效:  此法具安眠降壓,醒腦開竅作用、可治療失眠及多夢等疾,強化腎氣。抗衰老、治遺精

 

  中醫理論    足三陰、足三陽行走於足部     湧泉穴位於足心,為腎經的井穴

 

  西醫觀點    足 部的反射區為神經血管聚集。按摩雙足,可加強足部循環,進而改善下肢和全身的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,則各器官組織能獲得充足的氧氣及養分;改善代謝功能,清 除代謝廢物及減少自由基的堆積,可治療疾病並延緩衰老。按摩雙足能增強神經反射作用,調節神經的感應傳導,如經常按摩足部的腹腔神經叢反射區,能調節腸胃 道的消化、蠕動功能,促進膽囊的收縮及膽汁排泄

 

皮膚宜常乾沐浴

 

  作法:  乾浴方式應先從頭面部開始,接著沿頸項、上肢、前胸、後背、腹部、下肢,至足心,最後複輕擦面部、雙目。時間應以早晨起床時、夜晚入睡前為好,各進行20分鐘左右,可使晨起精神充沛,人睡恬然舒暢。

 

  功效:   按摩全身經絡穴位、加強氣血循環,提高機體免疫系統能力。可使晨起精神充沛,入睡恬然舒暢

 

  中醫理論   《養性延命錄》:「摩手令熱,以摩面,從上至下,去邪氣,令人面上有光彩。又法,摩手令熱,雷摩身體,從上至下,名曰乾浴,令人勝風寒、時氣、熱、頭痛,百病皆除。」

  西醫觀點    乾浴可產生機械性刺激及溫熱刺激,調節神經系統的平衡,並可增加表皮的微循環系統開放的作用,增加血液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

 

大小便宜閉口勿言

 

  作法:    大小便時除了緊閉唇齒、不言語之外,再使兩目向上看。

 

  功效:  專心而利於濁氣或糟粕的排出,不會導致宿便殘留,尿有餘瀝。

 

  中醫理論    損傷氣血,不利於濁氣、糟粕的排下

 

  西醫觀點    一 邊上廁所一邊看書,容易分散注意力,減弱大腦皮層指揮排便傳導神經的功能,排便反射受到影響,上廁所的時間便增長,嚴重者易引起習慣性便秘。如果是採用蹲 式,時間過長將使盆腔靜脈回流受阻,肛門靜脈瘀積而擴張,容易誘發痔瘡;除此之外,蹲久容易使腦部供血不足,起立時易發生暈厥

 

祝大家都有個健康美好的生活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的頭像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