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說艾草


端午之後,就是夏至。這一天在古時又稱為「天中節」,古籍《歲華紀麗》中解釋端午為「日葉正陽,時當中夏」,意思是說端午節處於夏季之正中,即「正陽」位置,也只有夏至這天的太陽才是最當中的。

古人認為:「端午節後,五毒俱全,諸疾蜂起。」用現代語言理解,這個時節乃病毒流行傳播的最旺季節。所以,民間習慣於端午節前清理庭院,在室內室外採用中藥煙熏。千百年來這些傳統辦法,證實有助「避惡、除邪」。

現今內地農村在端午節前仍流行家家戶戶將艾草、白芷、蒼朮、菖蒲等中藥製成香囊或藥包,高掛於庭院、家門及室內,據說有防蟲、防疫的功效。近年城市趨向重視傳統醫藥健康潮流,端午節也出現了城市人於中藥舖購買草藥包作防疫防病的熱潮。

本文重點推介端午最「搶手」的中草藥艾草,其防病治病的用法──包括美味食療。

艾 草在亞洲東部分布甚廣,但中國人自古已廣泛應用於飲食、防病、治病方面。除了入藥之外,又將其嫩葉搗碎,混入米漿或粉糰內製成餅、糕等食品,芬芳可口;莖 葉曬乾後製成艾繩,可燃燒以驅蚊蠅;老葉曬乾可製成艾絨,是針灸及做印泥的材料。民間在端午節,門上均插艾草以辟邪;有些人還在中午時分,以艾煮水沐浴, 據說可除百病、保平安。中國傳統上艾草的用途,真是多不勝數。

艾適應性強,凡向陽而不積水之處,均能生長。艾又名艾草、黃蒿,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五月艾葉正盛,又名五月艾,藥用葉、莖或全草,有理氣血,逐寒濕,溫經、止血、安胎。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曰:「艾葉,主灸百病,溫中理氣,開鬱調經……」

《得配本草》說它能「走足三陰通十一經,兼入奇經脈絡,理氣血」。《別錄》記載它能治「下部瘡,婦人漏血」,「利陰氣,生肌肉,辟風寒,使人有子」。《藥性論》認為它能「止崩血,安胎止腹痛」。《生草藥性》還指出它長於「祛風」。

艾草亦盛產於本港鄉郊,新界民間昔日亦有採艾取汁製成糯米果子(茶果一類)、年糕,供食作防病之用。家裡有院子的,在一角種植艾草,既可綠化,又隨時採食,更有驅蚊驅蠅的功效。

艾草洋菜凍
材料:艾草汁(製法同上)4湯匙混清水成一大杯,砂糖3大匙,洋菜粉4克。製法:鍋中放入艾草汁和洋菜粉,稍微混合後,以中火加熱。一邊攪拌待其沸騰後,改用小火再煮1至2分鐘。將砂糖加入,邊攪拌邊使其溶解。將艾草洋菜倒入以水沾濕的模型中,待其冷卻凝固即成。

艾草葛粉豆腐
材料:艾草汁一杯(製法同上)、葛粉40g、白芝麻醬60g
製法:圓盆中放入葛粉,再一點一點加入艾草茶加以混合。將白芝麻醬加入中、大略攪拌、瀘入鍋中。以中火加熱,並用木柄匙不斷的翻動鍋底。沸騰熟透,便可自火上取下,倒入用水沾濕的鋁箔紙杯,放置待其冷卻即成。

艾草煮雞蛋
材料:鮮艾葉20克(端午期間街市生草藥舖見售,如找不到鮮貨可用乾品代替,分量減至10克左右)、雞蛋兩個、紅片糖25克。
製作:1. 將艾葉洗淨,放入鍋內,加水1000毫升,置武火燒沸,再用文火煮25分鐘,停火,過濾,收取藥液,備用;紅糖切成屑;雞蛋煮熟、去皮。 2. 將熟雞蛋放入鍋內,加入艾葉藥液和紅糖,置武火燒沸,再用文火煮8分鐘即成。
功效:溫經止痛,散寒止血。適用於痛經,崩漏,胎動不安,腹中冷痛,皮膚瘙癢等症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艾草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的頭像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