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芪~~健脾補氣消炎 (蘋果日報 08/01/07)


黃 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,主要出產於山西、內蒙古、吉林及河北等地。在傳統的中醫藥中,黃芪是一種保益藥,對氣虛、脾虛及免疫力衰退的人,有健脾、補氣 及提升免疫力的作用。在治療炎症的複方中,亦有消炎及消腫作用,故可治療潰瘍性腸炎,亦可預防細菌及病毒感染。女士經常飲用的當歸補血湯中,黃芪就是主要 藥材之一。
黃芪味甘,性微溫,外形是圓柱形,上粗下幼,長2060厘米,直徑13厘米,表面呈淡黃棕色至深褐色,有明顯的皺紋,質地較硬。一般在每年911月或春季採集,曬乾備用,港人習慣將黃芪製成飲片。

黃芪總苷~~有效治大腸癌  全球首次發現  一公斤黃芪得六克
本港大腸癌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,但西藥治療產生不少副作用。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研究發現,因黃芪可治療潰瘍性大腸炎,有關大腸炎是引致大腸癌的原因之一,遂開始用黃芪的提取物「黃芪總苷」治大腸癌的研究。今次是全球首次發現黃芪總苷在細胞及動物測試中,有效治療大腸癌。
研究先將人的大腸癌細胞注射入老鼠體內,再使用黃芪總苷,三周後發現老鼠的腫瘤體積減少
35%38%,成效與一線化療藥氟尿嘧啶相若,且無毒性,可減少化療藥帶來副作用。但坊間出售的黃芪沖劑,只可作一般健脾補氣,防癌作用不大。氟尿嘧啶雖然毒性低,但服用後復發機會大,因此醫生通常會同時使用另一種藥物草酸鉑。

減少化療藥副作用
研究發現,患癌老鼠使用氟尿嘧啶加草酸鉑的化療藥後,腫瘤體積減少61%33%老鼠死亡;使用氟尿嘧啶再加黃芪總苷後,腫瘤體積減少66%,沒有老鼠死亡。
高加信又說,氟尿嘧啶及草酸鉑會引致白血球或血小板大量下降的副作用,令病人出現肺炎等併發症。黃芪總苷可代替草酸鉑,減少化療藥的副作用。
另外,在細胞測試中,將大劑量的黃芪總苷注射入癌細胞72小時後,可殺死9%的癌細胞,而且可控制致癌基因生長。他寄望最快一至兩年後利用黃芪總苷進行人體臨床研究,並最終研製成藥物。

一般沖劑不能防癌
然而,高加信續指,黃芪總苷是利用科學方法,從黃芪提煉而成,一公斤黃芪只有六克黃芪總苷。
至於市民購買坊間出售的黃芪沖劑,或買黃芪煲水飲,他表示,只可作為一般的健脾補氣,防癌作用不大,也不宜大量飲用。他提醒市民,服用中藥前要諮詢中醫師意見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黃芪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的頭像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