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擊退胃病--寒熱對號入座(星島-22/10/2003


胃痛是常見的毛病,因為工作過度緊張、食無定時、吃飽後馬上工作、應酬飲酒過多,都會導致胃病。在中醫角度來說,會稱之為胃呆滯,食物不能即時磨碎,就會引致胃脹及食欲不振。

胃病通常可分為消化不良、胃炎及消化性潰瘍。引致消化不良的原因多是飲食習慣出現問題,或是工作過度疲勞、神經緊張所致,而胃炎則可能由於進食刺激性食物而引起,而長期進食藥物如止痛劑、風濕藥、類固醇也可能導致胃炎。

胃 是負責消化的器官,胃黏膜會分泌胃酸,用作消化,如果胃酸分泌過多,就會侵蝕胃壁或腸壁的黏膜,形成潰爛,稱之為消化性潰瘍。引致的原因很多,例如工作過 勞及食無定時,不良飲食習慣,過飽或過餓、吸煙、經常服用亞士匹靈等,都會導致消化性潰瘍,亦有人是先天性胃酸過多而引起的。

中 醫會將胃部不適分為胃寒及胃熱。正常來說,胃部會分泌黏液保護胃壁,分泌消化液及胃酸來幫助消化。胃寒者正是因為胃酸過少,以致食欲不振,患者會感到腹脹 及口淡,有時甚至想嘔吐。從中醫角度解釋,胃寒是因為不夠氣所致,氣不足令胃部肌肉彈性不夠,影響蠕動及分泌液。而胃熱則分兩種。一種為胃炎,患者會沒有 食欲,還會感到口苦。而另一種胃熱則會胃口大開,胃部過度活躍,蠕動加快,令患者會不停想進食,導致過飽

胃病可以用中藥方作調理,如沒有時間,可用偏方,亦即簡易藥方作調理。不過如果胃痛持續,則應根據醫生個別診斷,看看是否因為其他原因而引起胃痛。以下是麥醫師提供參考的中醫治胃病藥方,大家可作參考。

寒邪寒胃
病徵:胃痛,平時多冷飲之患。
藥方:紫蘇葉3錢、生薑1塊、紅糖適量、3杯水慢火煮成2杯,一日飲完。

飲食停滯
病徵:胃腹脹滿,舌酸,嚴重時會嘔吐,大便不暢。
藥方1:山渣、神曲、茅菔子、法夏、陳皮、茯苓連翹、松實煲成藥湯。
藥方2:山麥菜、谷芽各5錢、3杯水慢火煮成1杯,連飲3日。

肝氣胃脹
病徵:胃脹頻繁,每因工作緊張、心情不好等精神因素而發作。
藥方1:柴胡、松殼、香附、鬱金、金鈴子、延胡索、甘草。
藥方2:醃檸檬1個,切小塊加入一大杯清水中,再加適量蜜糖同飲。

瘀血停滯
病徵:胃痛日久,痛有定處,痛如針刺或刀割,甚或吐血、便黑。
藥方:田七3錢、木白5錢、水魚1隻、紅棗5粒、生薑1大條,約煮23小時,加鹽即可。

胃虛
病徵:胃灼痛、口乾咽燥。
藥方1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杞子、當歸、白芍、佛手、甘草。
藥方2:雪耳2個、木瓜1塊、南北杏少許、加清水3大碗,煮約1小時,加冰糖調味。

脾胃虛寒
病徵:胃痛、口泛清水、胃口差、神疲乏力,手腳冰冷。
藥方1:黃花、白芍、桂枝、白朮、党參、乾薑、木香、大麥。
藥方2:光鴨半隻,節瓜2個、白胡椒2茶匙、陳皮半個,冬菇56隻,慢火煲約3小時,加入鹽調味。

胃腸動蕩降濁失衡
功能性消化不良,中醫稱胃脘脹悶,病徵為胃痛、胃脹、胃口欠佳、胃酸反流、噯氣打嗝、大便不暢。按症狀判斷,中西醫沒有太大分歧,不過,治療方法卻迥然不同。

功能性消化不良,一般指無明確原因或生理異常的胃部不適,患者通常在吃飯時或飯後,上腹部出現不同形式的疼痛,如隱痛、脹痛、灼痛、飢餓痛、劇痛等,或感到脹飽、燒灼、脹氣,甚至輕微的惡心和胃灼熱。納與腐接受與消化

從中醫角度,簡單分為氣質性和功能性胃病﹕
氣質性胃病﹕如胃炎、腸炎,透過檢查發現胃部出現炎症或潰瘍等問題﹔
功能性胃病﹕
有氣質性胃病前期病徵,檢查雖找不到發炎、潰瘍等問題,但病人自覺不適,是提醒病人注意胃腸健康的信號。

中醫學所說的胃,主要負責「受納」及「腐熟水穀」,「受納」是指接受和容納,「腐熟」則指消化。食物經進食後便會被送到胃,然後胃氣和胃液會對食物起作用,並將食物分解,讓小腸進一步消化。

對食物的作用可分為兩部分,所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營養上輸於脾臟作運化,殘渣則下輸到小腸,這功能便是中醫所稱的「降濁」,意指胃將食物殘渣繼續往下輸送。若胃失去正常的降濁功能,會出現噁心、嘔吐等症狀,這種情况有時稱為「胃氣上逆」。

病有因情緒到體質~~~功能性胃病病因﹕
精神緊張/思慮過度:中醫認為情志影響臟腑,憂、思、惱、怒等情緒傷肝,連帶脾臟受牽連,影響消化功能。
飲食所傷:
都市人暴飲暴食、揀飲擇食、食無定時,腸胃調節受影響。
缺乏運動:
運動是內臟的保健按摩,缺乏運動令消化系統功能減弱。
體質虛弱:
先天體質不足,脾胃素來虛弱,或因長期腦力或體力透支,損脾傷胃。

慎飲食清淡而潤燥
治療方面,起病急,快病快醫﹔長期慢性疾患則需要慢慢治理,欲速則不達。對付消化不良,西醫一律處方制酸劑,但中醫治療因人而異,有些病人可能因為胃陰虛而起病,有些則因肝鬱脾虛發病,需要不同處方。

胃腸病容易反覆發作,患者治癒後必須注意起居飲食,以清淡為宜,飲食要有規律。胃腑屬陽,有喜潤惡燥的特性,需要有一個濕潤的環境才能維持健康的功能,當胃的陽氣過盛,便會出現口乾、口渴、喜飲等。調理腸胃健康,必須由醫生判斷處方,按體質,若按天氣季節,一般秋天以潤燥,冬天以溫補為主。按摩足三里穴亦有助調理腸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黛詩兒的生活札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